歐盟市場:排碳者付費 最快2023上路

2021-09-03

你的環保資訊還停留在垃圾回收、隨手關燈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嗎?這樣還不夠!因為再過不久,我們都要為多餘的排放量,付出相對應的代價,這邊說的代價,可是貨真價實白花花的金錢,未來5到10年,國際上的減碳政策將從提倡性的口號,轉變成硬性規定,台灣經濟又如此仰賴進出口,要如何應對呢?

什麼是55套案?

歐盟在綠色政綱中,訂出要讓歐洲成為「全球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」的目標,承諾2030年前,GHG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5%。隨著時間將近,歐盟為了加速進程,在2021年7月14日祭出最新「55套案」,從氣候、能源、建築、碳交易、土地利用、交通運輸、稅賦等方面著手,積極推動減碳,達到目標。

有哪些重點措施?

1. 擴大歐盟交易體系ETS

ETS(Emission Trading System),每年都會定出「碳價」,並調整各個產業的碳排配額。目前歐委會為了因應目標,制定更嚴格的碳排上限,年減幅度才會更快下降,因此宣布進一步限縮發電業及重工業的排碳量。而原本享有免費碳排配額的海運跟航空業,也難逃被取消免費排碳制度命運,ETS將逐步取消他們的免費制度,並納入ETS系統。

2. 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

我們都知道產品出口,需要繳交關稅,不久之後,廠商也要因為出口產品所排放的碳量,繳交「碳關稅」,才能將產品出口到歐洲。歐盟預計2023年開始試辦徵收碳稅,2026年正式實行。舉例來說,「碳密集型」產業像是水泥、電力、肥料、鋼鐵,若想要出口至歐洲,必須花錢購買碳排配額(碳權),才能順利進入歐洲市場。這樣的作法不僅可以確保歐盟內外生產商公平競爭,也有助減碳。

碳邊境調整機制2026年正式上路後,每年5月底,出口商必須向進口國申報「前一年」該商品的的碳排量,以及提交出口國是否已受到碳價的管制證明,最後根據歐盟各個會員國每周碳權平均拍賣價格,向進口國購買碳權。

由於此政策尚未啟動,因此2023年至2025年的過渡期間,出口商還不用繳交碳稅,但是已經開始需要向進口國申報前一年產品碳排量,若沒有如實申報,是會受罰的喔!

3. 零碳汽車

55套案針對汽車、貨車等,以2021年為基準,規定2030年後的新車平均GHG排放應下降55%,2035年應達到100%,換句話說2035年後的新車將走入汽車零碳排的世代。也因為這樣,歐盟也修正相關指令,增設歐洲路網的充電設置,確保公路基礎設施能夠跟上規定。另外,2025年將推出一套有別於ETS碳排交易系統,建立專屬於建築營造跟公路運輸燃料業者。

4.  再生能源使用加碼

可再生能源使用從原本的32%,提升至40%,且歐盟成員國都須遵守生物質的「階梯式應用原則」推行生質能源使用。

5. 能源課稅

歐盟採取逐步取消航空航運業化石燃料的免稅政策,除此之外,就連家戶電力使用化石燃料也將納入課稅範圍,並依照汙染程度徵收稅額。

6. 土地利用與林農

歐委會設定歐洲藉由自然碳匯,移除碳量的目標設在2030年前,要減少3.1億噸CO2,並種植30億棵樹以增加碳匯,希望可以消弭肥料跟養殖的碳排,讓土地利用、林業跟農業產業可以在2035年達到碳中和。

7.     成立社會氣候基金

站在地球永續的角度來看,歐盟新的氣候政策將會地球帶來益處,但是短期內,許多產業會受到轉型衝擊。所以歐盟將成立「社會氣候基金」,會在2025年至2032年期間,利用碳交易所增加的收入再次投入該基金中,該基金目前預估高達1444億歐元,其中的720億將由歐盟支出,會協助家戶、微型企業購置低碳運具、更換能源效率的設備等。

各界反應?

歐盟一宣布此消息,根據路透社報導,有許多歐洲政府官員、歐洲航空公司、環保團體跳出來表示支持。但是改變的路上總是磕磕碰碰,必定有各種不同聲音。歐盟此舉也引來不少聲浪,並非受到全然的支持。

根據衛報指出,此舉不但會受到部分汽車廠商的反彈,更會嚴重影響依賴汽油車的中低收入者,極有可能重演當時抗議燃油稅提高的「黃背心運動」,波蘭經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,55套案可能使一般家戶的能源費用支出增加429歐元,汽車駕駛成本增加373歐元。

COGENEurope(歐洲熱電聯產促進協會)表示55套案很有抱負,但是成本太高。雖然歐盟急著想要加速能源效率,但是符合經濟效益的能源效率系統、供應效率跟供應安全技術還跟不上他們的抱負,簡單來說,就是整個計畫跟技術太昂貴了。他們也呼籲,55套案想要成功,就不能限制使用者想要使用哪種可再生能源方案。

EASE(歐洲儲能協會)雖然對新套案表達支持,卻同時指出儲能設備的布局不足,建議RED III須廣納更多不同的減碳方法學,以應對各種不同產業的需求。

綠色和平組織的歐洲總裁Jorgo Riss批評,55套案忽視氣候科學、經不起科學實驗,儘管計畫會受到大量宣傳,但是很多政策在未來10年甚至更久以後,都不會如期生效,像是2035年會繼續銷售燃油車,而新的政策甚至會造成反效果,例如將木材標定為新的可再生能源進行焚燒。

 

為什麼你該在意?

台灣雖然不是歐盟會員國,但是我們身處地球村時代,沒有一個國家甚至一間企業,可以單打獨鬥,尤其台灣非常仰賴進出口,歐盟的新套案,或許近期內尚不會有劇烈改變,但是它會像陣陣漣漪般散開,台灣產業勢必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,例如台灣大廠台積電,也屬於碳密集產業,若是出口受到課徵高額碳稅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將大幅下滑。今年7月16日,中國的碳市場正式上線,在過去10年間已經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重慶、廣東、湖北、深圳等7個省進行試點,累計配額成交量達4.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,成交額約人民幣114億元(約新台幣490億元)。

反觀台灣,目前建立了環保署溫室氣體抵換專案、可再生能源憑證系統,但是尚未制定碳市場交易跟碳中和時程,雖說歐盟新政策迎來正反不同意見,目前也不確定相應方法會怎麼調整,但可以確定,低汙染、低碳排的永續性產業是未來趨勢,這股趨勢已經是決定國家或企業存亡的關鍵。若台灣政府跟產業仍提不出具體的實行政策,我們只會逐漸在時間跟技術的洪流中失去立足點,我們不該止步於環保口號的宣揚,而是要研發相關技術。就像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(ACEA)主席,同時身兼BMW執行長的OliverZipse表示:55套案展現歐洲的決心,但是歐盟機構應把環保政策焦點放在「技術創新」,而非「限定」或「禁止」特定技術發展。

因此DGM也不是單純呼喊口號的環保人士,我們有實際行動。我們要邀請你們一起回收,摒棄傳統耗時、耗成本的舊回收方式,我們開發了新產品跟技術能讓回收變得簡單效率又安全,廢棄物能精準的回到供應鏈,降低自然能源開採,回收過程低碳、低成本,相較傳統回收方式有效降低成本高達76%,排碳量減少將近8倍。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呢?因為我們不想上火星,想跟愛的人一起留在地球,況且火星跟太空那裡什麼都沒有,居然一個座位還要價新台幣7.8億,我們實在上不去也沒有意義,若你跟我們有一樣的想法,請點選下方連結進入DGM官網,一起留在地球吧!

關於我們
最新消息
收油資訊
聯絡我們